人物记(一) 穆念慈,爱与恨-《九幽剑鸣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离开铁掌峰时,我没有回头。

    没有心痛的感觉,原来痛得久了也会麻木。生命就在这样反复的希望与绝望之间渐至黯然,最后只剩下灰灭前的余光。

    这微弱的光无力为我照明,更无法给我指引。我的路就在脚下,却不知道它会延伸到什么地方。

    但我知道自己必须离他前行。

    我在静心观中住过一段时间。

    生活原来还可以过得这样平静,无争无求、无怨无悔。一道门隔成了全然不同的两个世界,门外红尘滔滔,门里清心释然。

    道姑们面容平和,我从她们的脸上看不出俗世斑驳的痕迹。

    我只能暗自猜想,她们是否也和我一样,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?她们在这里静心修行,是否真的已将尘缘情孽一眼看破?

    浮生浮世,怎样才可以拨云见日?曾经的痴迷过错,又该怎样惕守警醒?

    临行时我借了一身道袍,观主看着我摇头不语,她眼中的忧虑毫无掩饰。

    人世种种,莫非陷于一个情字。只有清心方可释累,绝虑才能忘情。

    不要去猜想会不会后悔。太过计较,反而说明这情并非发自真心。

    情之所至,是明知一无所获,仍然一往直前。

    也不要去探究是否值得,这人世之情说不清道不明,亦无须纠结于是否点到即止,是否收放自如。

    正所谓:恩爱不可不济,济之自有分缘,识破者自无牵缠。

    与其较长量短,不如顺其自然,安之若素。随心而为,方可长久。

    后来我有了过儿。

    我带着他在一个小村庄里定居下来。那里气候温润、民风淳朴,人们早起劳作,暮来休整。

    他们所热衷的,也只是一些琐碎的小事。

    这里没有江湖风云的纷争,也没有大是大非的困扰。

    只有平心静气的生活,安稳现实。

    如果,我可以和杨康一起在这里隐居。白天他下田耕种,我在家纺纱织布。

    我们一起教过儿读书,授他武功,看着他一天天地长大。

    等我们老了以后,再一起回想年轻时的意气种种。所有的遗憾和错误,都能够被忘记吧。

    我常常抬起头来看天空,广袤无垠的天空让我相信世事亦会如此宽阔。

    只要心里有爱,一切都还有可能。即使一错再错如杨康,也会有迷途知返的一天。

    人尽皆知蓉儿和郭大哥生死不离的感情,而我只歆羡她得遇这样一个品性纯良的男子。

    可以与他一起抵受逆境,一起经历患难,在同一条路上相扶相携。

    论及感情的深浅,我与杨康并无逊色,但我们的心性却根本相违。

    他的路与我的路悖道相离,我们之间,永不可能交汇并行。

    我从不企求他也能像郭大哥那样仁义过人,我只希望他肯做回真正的自己。

    而这,终究还是成为了一个注定破灭的梦想。

    我低下头来,两条红线在鞋尖的纠缠触目惊心。

    人生多么玄妙,来来回回走不出的,往往是同一个困局。错而不顾,过犹不改,其实是自己断了退路。

    阿康,如今我和你都

    再无选择。我独自活在这荒寒的世上,再无任何幸福的可能。我的余生,再不会有失望,也再不会有希望。

    我和你的一生都是错,但我们都无权怪责于任何人。

    因为人生的方向自始至终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,你的路、我的路,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。每个人,都要为自己所做的决定给出应有的面对。

    所以,我要失却美满,你要还以性命。

    如果一切的错都可以改过,一切的事还可以重来。阿康,你还会怎样选择?

    你又知不知道,这个“如果”对我来说依然毫无意义。因为无论是过去、现在、还是将来,无论是爱上你,还是离开你,我从来都不曾有过半点悔意。

    即使生性再过优柔,我始终都是与你初遇时,那个心意沉绝的女子。

    金庸是很注意其笔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的,他也很努力地不将杨康写成纯粹的恶人,比如宝应祠堂里在为生父报仇和感念完颜洪烈养育恩情之间的犹豫,在皇宫中刺伤郭靖后瞬间的歉疚,但他也总是将这些可能丰富其人性的成分迅速滑过,转而强调其热衷功名富贵的一面,这样就避开了杨康面临的困境,把复杂的道德困境转化为人物的道德品质问题,将命运悲剧变成了正邪分明、善恶有报的道德说教。

    事有两面,错的到底是谁呢?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